著名市场调研公司Gartner昨天发布的今年第三季度PC行业报告显示,联想的个人电脑季度出货量达到近1380万台,在全球PC市场中的份额已超出惠普0.2个百分点,首次登上了全球个人电脑市场的冠军宝座。在欧美、日本企业牢牢掌控的信息产品领域,中国企业成为全球第一,堪称破天荒。 之前业界就预测,联想的市场份额超越惠普成为"老大"当是迟早的事,因为它已连续11个季度保持快速增长,惠普则持续走弱。不过联想董事长杨元庆的目标很大,要"叫板苹果"。当然目前来看,联想和苹果的差距显然不是一点点。如果把"联想摘苹果"比作一个漫长的棋局,那么,现在只是开了个头而已。 并购这步棋走对了 联想的PC业务走向全球,不能不说8年前引发轰动的收购IBM个人电脑业务。2005年5月,联想以12.5亿美元的高价完成了这项收购,这一年,它的PC销售量猛增到1400万台,销售额达到130亿美元,一跃成为全球第三大PC制造商,并进入世界500强榜单。 但这一并购在当时并不被看好。2004年,时任联想董事长的柳传志受邀到北大光华管理学院演讲,现场做了个投票,"对并购看好的请举手",结果90多个学生里只有3人举手,其中2个还是来自联想的学员。事实上,当年全球PC行业的并购成功率只有四分之一,更何况这是当时罕见的中国企业并购美国企业,"吞的是一头大象"。 然而,柳传志考虑的是另一层问题并购IBM我们想要什么?联想虽然已在国内一枝独秀,但要冲出国门,一没技术,二没渠道。IBM正拥有联想渴望得到的一切:渠道、人才、研发资源……最重要的是品牌。在浙江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陈德人看来,这招可叫做"借壳上市":"让联想第一次站上了世界舞台"。 今天回头来看,并购这步棋走对了。此后联想经历了企业文化冲突和财政危机等考验,终于一一化解,其市场份额从并购前的2.4%攀升至目前的15.7%,先后超越戴尔和惠普,成为全球PC行业"老大"。而在这8年间,国内几乎所有PC硬件厂商都"死"在了半路上。 难跨利润之"坎" 联想并购IBM的PC业务,是"一个愿买、一个愿卖"。IBM为什么要卖?因为硬件产品的利润越来越薄,据摩根士丹利估计,当时IBM的个人PC业务对公司股票每股盈利的贡献率不到1%。 联想沾了IBM品牌的光,但它这些年来始终没有跨过利润这道"坎"。根据其公布的一季度财报,公司运营利润率仅为1.4%,同样的数据,惠普是7.4%,戴尔是6.2%,甩掉PC业务后的IBM为27%,而被杨元庆视作"终极对手"的苹果则为29.66%。事实是,收购IBM以后,联想的利润率一直在1%-2%的低位徘徊,这对于产品线单一、PC业务占极高比重的这家企业,不是健康状态。 如果再深看一层,联想、惠普、戴尔等PC厂商利润率的差距,源于3家盈利模式的区别。这几年,戴尔表面上在卖电脑,实则已转型为解决方案的提供商,搞起了"个性化订购+物流配送",这项业务已占到营业额的三成。惠普虽然长期纠结于"卖不卖PC业务"的盘算,但在增值服务上下了功夫,获得了一定盈利空间。只有联想,一直闷头在传统硬件市场上死拼。陈德人指出,联想一直采取低价策略进攻市场,靠拼硬件和收购当地PC厂商等手段来扩大市场份额,似乎在以牺牲利润来换取市场份额"不仅联想,这是几乎所有进军国际市场的中国企业的通病。" 如何从最大到最强 市场份额第一,就意味着最强?未必。成了数量"老大"的联想,急需解决的问题是在企业"质量"上如何做强,如何把市场份额转换成足够多的利润。 复旦大学管理学院产业经济学系刘明宇博士认为,联想有两条路可走。一是继续扩张市场份额,将脚下的路走到极致,"把市场份额尽可能扩大,逼走其他PC企业,再借助自己大规模的用户群,探索价值链延伸,慢慢将利润率提上去"。 不过,这种"两步走"并不高明,因为传统的PC产业发展已触及"天花板"。《IDC全球PC市场季度跟踪报告》指出,全球PC市场在今年第二季度出现了增长停滞,出货量比去年同期下降0.1%。刘明宇表示,进一步利用规模经济创收的空间已不大,而且全球化战略布局十分考验企业的最优资源配置能力,做起来难度颇高。 第二条路是利用传统市场的用户和技术,转向移动终端等新兴领域,甚至以融合发展来弥补单一产品线的缺陷。其实,除了在智能电视业务上尚无方向,在平板电脑等领域,联想都有能力快速扩张,而这两者均是正在快速发展的领域。陈德人也认为,联想不能再把PC业务作为独立核算部门,"更大的机遇在于云平台,如果能把台式电脑、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和智能手机融合起来,形成核心竞争力,走高附加值路线,利润当能更丰厚。" 本报记者 徐晶卉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