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格力和美的在2004年发出这样的声音,肯定无足轻重。因为那一年海尔集团收入过千亿元,格力仅为138亿元,美的也不过330亿元。但2011年美的收入已经达到1400亿元,格力电器今年也将突破1000亿元,并提出了“十二五”末实现2000亿元的目标。就增长速度而言,格力和美的数倍于海尔。 海尔当然有自己的逻辑。李攀说:“在经济形势很好的时候,代工可以带来高利润,但当经济形势变差,代工就劣势尽显。不高举高打,难免大浪淘沙。” 海尔现在有40%的产品在海外生产,即便如此,今年前三季度,海尔的出口仍增长15%,而今年中国白电整体出口只增长了3%,其中美的下降了21%,而去年和前年美的的增长分别是49%和36%。 长虹[微博]企划部部长刘海中告诉《财经》,贴牌生产商的毛利率是19%,品牌生产商是27%。亚太最大的100家贴牌生产商利润加一起也只有40亿美元。 今年4月,格力买下美国纽约时代广场户外液晶广告牌每天160次的播放权,播放格力从“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转型短片,初定连续播放五年。 中国家电企业走出去最终要落脚到自己的品牌上,这一点其实已无异议。最大的争议是,海尔先前少走了代工这一步,现在又想跨越自主品牌阶段,直接并购其他成熟品牌来完成全球化品牌战略,这样做能成功吗? 惠而浦在国内的一位合作工厂负责人提醒,惠而浦是斐雪派克的战略合作伙伴,每年有大量的采购和共同研发项目,而惠而浦与海尔在很多市场上都是竞争关系,如今海尔变成斐雪派克的主人,惠而浦与斐雪派克的关系将变得十分微妙。 《财经》记者获悉,惠而浦相关人员已在私下表示一定会断绝与斐雪派克的合作关系。果真如此,不仅会影响斐雪派克的业绩,还会影响斐雪派克的研发实力(两者拥有共同专利)。海尔该如何处理如此棘手的关系? 不利因素还来自于国内。2009年入股斐雪派克20%时,虽然国际经济环境不好,但中国境内的家电市场在家电下乡政策带动下依然达到20%以上的高增长,如今,国内市场亦陷入增长停滞的境地。 从青岛海尔三季度财报看,公司三季度营收环比下滑7.45%,净利润环比下滑26.16%,海尔在恶劣环境中亦不能独善其身。此时大举海外并购,是否会拖累业绩? 2011年初,海尔曾对外宣布,计划五年后将所有海外资产装入A股上市公司青岛海尔,海尔的海外市场全景届时将一目了然。但目前,在海外生产销售的海尔产品,并不计入上市公司的报表,其真实状况,唯有海尔自己清楚。 【作者:《财经》记者 宋玮 康怡 】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