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金龙铜管收购新飞电器,这个假设来自于媒体人的笑谈。 上周末,媒体朋友喝茶时,无意间谈到这两家企业的现状,偶发感慨,结果却激发起热烈的讨论,众人皆称,“可以假设一下”。 新飞电器没有失掉市场认同 金龙铜管、新飞电器和华兰生物,是新乡三家最大的企业,其中金龙铜管规模最大,新飞电器最知名,华兰生物最赚钱。 新飞冰箱号称国内冰箱行业的“四大家族”之一,曾长期排名第二。新飞电器也成为新乡市的城市名片。 2005年10月以后,这个城市名片变得不再鲜亮。新飞电器39%国有股转让,新加坡丰隆电器股权上升到90%,并且从中方手中拿到了新飞电器的经营管理权。中方虽然仍然持有10%的股权,但是已经失掉了决策权和经营权。原新飞电器总经理李根,由决策者沦为建议者。 此后,新飞电器不仅没有腾飞,反而出现了发展失速的现象,发展速度每年都低于国内同行业的平均速度。新加坡方面通过换帅、更换新标识等实际行动,希望重振新飞电器,结果都不明显。 根本原因,是新加坡方面推行过分的精细化管理没有回归市场。 原来新飞电器的三层管理,到了新加坡丰隆电器变成了五层管理,程序虽更为严谨,但层次也更加繁杂,部门繁多。新飞的失速,追根溯源,是由于没有处理好管理规范与企业效率之间的关系。 事实上,新飞电器并没有失掉市场认同,新飞电器存在的问题是内部管理问题,在技术上并不落后,品牌形象也没有瑕疵。 现在的新飞电器,在经历中方高管和技术人员流失之后,其复兴面临重重压力。 和同行比融资能力。海尔、美的、美菱等都是上市公司,而新飞电器的现状,现在仍然难以独立上市。 和同行比规模生产。海尔、美的,已经实现了多品牌发展,并完成了生产力布局;比如美菱拥有合肥、绵阳和景德镇三大冰箱(柜)制造基地。相比较,新飞电器跟同行存在明显的差距。 这些差距,都不是新飞电器依靠自我力量所能解决的。对于引进外资,从新乡已经发生的案例来说,都不很理想。 谁来拯救新飞电器?金龙铜管是最佳选择。 或许是共赢 金龙铜管拯救新飞电器,同时也是拯救自己。 从产业链来说,两者是上下游企业。金龙铜管是世界最大的精密铜管生产厂家和最具实力的科研开发创新基地,领军国际制冷精密铜管制造业。 金龙铜管生产的铜管就装配在新飞、格力、海尔、美菱等电器内部。其缺点就是品牌形象离消费者太远。如果金龙铜管收购新飞电器,其公司实力、行业地位、企业文化、品牌形象等优势,都能在新飞电器这个平台上实现最大化的表现,并转化为市场信任。 从资源互补来说。金龙铜管已经开始走向了国际化。目前其已经在美国、墨西哥、沙特等国家建厂。在国际化的道路上,其完成了人才、技术、管理以及世界市场的专业知识储备。这将有利于新飞电器借水行船。 当然,金龙铜管收购新飞电器,仍然属于跨行业并购。 不过,这并不是一个太大的问题。新飞电器目前的规模还不大,产品相比单一,生产基地就在新乡,金龙铜管总部在新乡,彼此互相熟知,在收购上有情感基础;其次,新飞电器问题的根本在于管理,而金龙铜管有最市场化的理念,这跟老新飞电器的管理理念有默契。 从区域价值来说,让金龙铜管收购新飞电器,有可能是两个企业利益的最大化,也是区域产业价值的最大化。新飞电器总经理李根一直有一个“冷谷”梦想,在他的构想中,新乡应当形成一个以新飞电器为核心的产业链。“把压缩机生产引到新乡,跟新飞电器形成配套,拉长产业链。” 目前,安徽合肥,随着海尔、美的等制冷企业的聚集,正在形成一个产业集群。河南周边的河北、山西、山东、湖北、陕西都没有冰箱生产企业,“新乡有理由把这个产业基础做得更大。” 此前,新飞电器拉动百家与之直接配套的企业、上千家相互关联的企业,形成了一片“家电产业生态经济林”。除了金龙铜管,新乡科隆电器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冷凝器和蒸发器生产企业。 更重要的,金龙铜管目前虽有规模,利润率却并不高。目前,其单品本身已经做到了极致,未来的发展,无非是从亚洲市场向中东、美洲,甚至欧洲这些市场扩展。 反观新飞电器,假设金龙铜管收购新飞电器,可以走双品牌之路,新飞品牌做国内市场,新品牌走高端市场、国际市场;还可以多品类发展,将新飞品牌集中(目前新飞大家电和小家电分别由新加坡和中方分别持有)使用。 最具战略意义的是,中国电器行业未来仍有新一轮机会——物联网时代。 有了物联网,新的竞争者将有可能挑战已有的秩序:上一轮电器企业凭借规模、技术和资本优势打下的稳固江山,物联网时代一到来,所有企业都是重新再出发。 如此,金龙铜管再上市,就会更理直气壮。 此是笑谈,也算新视点。(王新磊,曾为资深财经媒体人,现为河南豫满天下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总经理) [1]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