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法层面同样不足,中国在2009年开始施行《循环经济促进法》,此后国家环保部、商务部、发改委等部门联合制定《固体废物进口管理办法》,并于2011年8月1日起实施,但这两项与废旧物品回收相对接近的立法,由于没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现实中缺乏直接指导意义。 地方政府的产业引导政策同样进程缓慢,较新的政策出台于2006年,是年8月17日,北京市商务局、发改委等11个部门联合出台了《关于推进北京市再生资源回收体系产业化发展试点方案的实施意见》,提出要在3至5年规范收购前端,用专业化物流和分拣加工代替初级摊群市场为主的运作模式。采取政府招投标的方式,培育若干家再生资源回收物流企业作为市场运营主体,逐步取代分散、个体的回收方式。 6年过去了,北京市个体分散的回收摊群网点非但没有被取代,反而在大公司缺位的情况下一度激增。 “废品”何处去 万捷在上会提案中指出,废弃物综合利用对于一个城市而言,如同人体的血液经过动脉为身体各部分输送养分和能量,经过静脉回收再流回心脏参加下一轮循环。而“静脉产业”的保护和发展,即是环保的应有之意,也是节约能源的重要手段。 万捷建议,由发改委主导,联合商务部、环保部和工信部等相关部门,研究静脉产业体系,全面调查现有产业状况,在研究制定相关法律、政策、规范的同时,进一步推进垃圾分类工作。 自然之友总干事李波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发展静脉产业,可以规范当前的废品回收体系,将“垃圾大王”转变成“循环再生经济的倡导者”,政府也可以通过杠杆刺激机制,让再回收产业做到既满足环境安全标准、又有经济利润。 民间环保人士、“绿房子” 垃圾分类环保项目创始人黄小山认为,静脉产业就是在环保要求下,把可回收物成规模地再加工,使其回到物质循环圈。“规范的静脉产业园本身需要大批工人,这样对城市拾荒者而言,既可安心做这一行,也能更好发挥他们原来的经验”。 而董金狮认为,做静脉产业的企业,应建立一套竞争机制,一些政府部门设立的公司以及社会上的民营公司都可以参与竞争,利用招投标方式进行筛选。“这绝不应是纯粹的企业行为,而应是政府监管的行业行为和企业行为,”他说,如果从废品产生、收集、分类,到储存、运输以及加工,整个链条都充分竞争,行业有序将指日可待。 民间的呼声在中央高层亦有回应,2011年9月,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指出,目前我国废旧物品回收体系很不完善,完善制度刻不容缓。 徐福生也关注到温总理的讲话,他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如果有大公司能吸纳他,能保证生活,同时可以降低因竞争过于激烈而抬高的收购价,他当然欢迎。但这一前景并不乐观。 ★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