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伍义乌回收网 - 收购热线:13355891119

伍伍义乌|义乌家电回收|义乌家具收购|义乌家电收购|义乌家具回收|义乌废品收购|义乌废品回收|义乌废品收购网|义乌废品回收网|义乌废品收购站|义乌废品回收站|义乌废品旧货网|义乌物资回收网|义乌金属回收网|义乌废旧电子回收网|义乌再生资源回收网|义乌二手电脑回收网|义乌废品网|义乌废品收购网|义乌废品回收中心|义乌废品回收|义乌废品回收公司|义乌物资回收|义乌物资回收公司|义乌金属回收|义乌金属回收公司|义乌废旧电子回收|义乌废旧电子回收公司|义乌电脑回收|义乌电脑回收公司|义乌空调回收|义乌空调回收公司|义乌变压器回收|义乌变压器回收公司|义乌电子垃圾回收|义乌电子垃圾回收公司|义乌办公家具回收|义乌办公家具回收公司|义乌配电柜回收|义乌配电柜回收公司|义乌芯片回收|义乌芯片回收公司|义乌稀有金属回收|义乌稀有金属回收公司|义乌废纸回收|义乌废纸回收公司

蔡鸿友18岁靠收购废塑料起家

时间:2014-04-22 04:14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义乌家电回收,义乌家具回收,义乌旧货收购,义乌二手收购点击:
蔡鸿友18岁靠收购废塑料起家

  江苏商报报道本报记者 林立 报道经人推荐,记者产生了采访的念头。相互发了12条短信,终于说服他并接受见面采访。从市区到浦口一个多小时的颠簸,记者比约定时间晚了10分钟,到达浦口区政府对面的金浦广场。广场很大。 中心坐落着一座装修档次很高,购物环境很好的百货商场。商场与大卖场之间的道路形成了一条雅致的步行街。专卖店内传出的动感音乐,与咖啡厅、美容院轻柔的音乐在步行街中央交织萦绕。各种各样的商品琳琅满目,应有尽有,形成了大都市特有的繁华景象。靠近商场的东面,是一片被围墙圈起来的工地,对面做生意的老人大着嗓门跟记者说,这里还要建一个十几层的大厦。“哪里是浦口的中心区域?我这里就是。”南京荣达建设开发公司的董事长蔡鸿友,以平和地语调说出的这句话,让人听出一丝霸气。今天,他和他的员工们,在努力建设着“金浦广场”的同时,也掌管经营着它。当初取名“金浦”,为了寓意着金色的浦口和他们金色的未来。办公桌上的老照片,记载着20年前他青春勃发的瞬间。照片里的战友们,有的仍然留在部队,有的回到老家,有的失去了联系,不知飘泊何处。这个来自温州瑞安的青年,在江苏武警支队度过了3年的部队生涯。和中国几百万个军人一样,有着相同的军旅经历,却有着不同的“部队后”的人生。“在南京打拼20年,不能说是成功者,但绝对是幸运者。”18岁来南京的他,已娶了一位地道南京的女孩,并有了一个十岁多的孩子。对于南京,他不仅熟悉,而且融入其中。眼前这位西装革履的老总,和照片上那个穿着军装站岗的年轻人已完全不同。

  离乡创业

  1986年,蔡鸿友18岁。宣传当兵入伍的纸条,贴到他的家门口。为了能够更好的锻炼自己,也为了给家里减少经济负担,他毅然报名参军。临走前夜,家人反复叮嘱他,要在部队里好好表现。第二天清晨,背着一个简单的行李包,带着对未来的诸多憧憬和忐忑,走出了生活了18年的家门。挤上火车,远离家乡。10个小时的颠簸,渐渐接近了南京。报到,分连队,领生活用品,一切都很新鲜,他开始了军营生活。1988年,他到了退伍的时间。必须在社会上寻找自己的位置。和在部队的大多数战友一样,蔡鸿友面临着选择。在部队的几年里,蔡因为突出的知识水平和卓越的组织能力,在连队里已小有名气。这个从小生活在农村,并不认为部队的生活有多苦,“觉得苦的是那些城里的孩子们,我在部队倒觉得学到了不少东西,当兵期间也把南京给跑熟了”。部队转业后,他并没有回老家,金陵六朝古都的文化底蕴,现代化商业大都市气息,深深地吸引了他,他下决心要在这个充满活力的城市开创自己的事业。而当时的他,举目无亲两手空空。1980年代的温州民营经济已经初具规模,可是生产资料十分短缺,特别是塑料制品生产原料。他跑遍了南京及周边城市的大大小小的塑料厂和废品收购站,用大货车运回老家销售。作为温州人,他将本质中吃苦耐劳以及“白天当老板,晚上睡地板”的精神发挥到极致。这一段异常艰辛的岁月,对蔡鸿友人生来说是一种磨炼。“当时我和大学毕业生的年纪一样,只不过不像大学生都有自己的专业,有一技之长。好在在部队锻炼了几年,不怕吃苦,艰难的日子很快挺了过来。自己的成功与勤奋好学有直接关系。当年,不懂电脑、不懂财务,我就到培训班里从头学起。”回忆起当年的情景,蔡鸿友觉得自己的路没走错。

  第一桶金

  1993年,蔡鸿友与相识相知近五年的南京女孩结婚了。有了一个温馨的家,他的事业更加稳定发展。他与爱人决定在新街口经营一家温州风味的饭店。新街口地处南京繁华闹市区,人流量超过其他地方。而他的饭店主打温州特色,自然更能吸引顾客。当年便生意兴隆,经常爆满。“那时每天能赚不少的钱,尝到了创业的甜头。”蔡鸿友总是不愿意过多的回忆过去。但他坦白,如果第一桶金是指人生的第一个100万的话,在那个时候他已经赚到了。许多人梦想着的第一桶金,对于还不到30岁的蔡鸿友来说,来得顺利而又理所应当。前进的脚步仍在继续,但就个人修为而言,他绝对是一个极具亲和力的人。爽快,温和,说话不紧不慢,语言平实而朴素。他有问必答,并抱之以温和淡定的微笑。虽然第一次见面,当聊到高兴时,他会很随意地拍拍对方的肩膀。也许,经常会给人以错觉,这不是一位老板,更像一个多年的朋友。精明、务实、坚韧,这些浙江商人的生命基因,在蔡鸿友身上都得到传承。然而,草根出生为主的浙商“散、小、乱”的遗传病,他却有幸突破。因为,蔡鸿友是个不知满足的人,以自己独有的理解和方式,不断挑战自我,挑战所有随他奔跑的人。上个世纪90年代初,正值中国东南沿海城市高速发展,而此时苏南、浙江等地也已经开始起步,大量的外商涌入国内投资办厂。这其中不乏一些高耗能化工企业,为追求成本最小化而选择中国。外资来中国,原料问题是首先要解决的问题。“任何企业,没原料它转不起来。”蔡鸿友瞅准时机,与扬子石化、金陵石化等化工生产企业积极联系,采购大量化工原料,然后销往给不同城市的化工企业。当时在他的客户中,有一家叫华峰公司,现已改名为中国华峰工业集团。这是一家全国跨区域集团,是我国最大的聚氨酯产品制造基地。由于业务上联系并熟悉,又因是同乡等因素,华峰公司力邀蔡加盟。1995年到2000年期间,蔡鸿友负责华峰公司采购化工原料,在近五年的时间里,积累了国内外大量的经济信息,结交了很多朋友,为日后的发展奠定了社会基础。至于这五年时间,他和华峰公司如何分成,又或者华峰公司给他多少报酬,蔡鸿友不愿深谈。但他承认“进入房地产之前,我做了不少年的化工”。这样一句轻描淡写的话,透露出他是如何完成前期原始资本积累。

  抢滩浦口

  浙商的精明、敢闯敢干、敢为天下先,在蔡鸿友身上可见一斑。2000年,蔡鸿友以他敏锐的眼光选择了投资房地产。当年的江宁县城土地价格相当便宜,他与几位朋友一起合作、投资两个多亿开发建设江宁的“南京温州商业街”。刚进入建筑行业,工程上的事不明白,他就向别人虚心求教,直到现在工程造价、财务成本等经营管理十分精通。如今他成了大家公认的“房地产行家”。2002年,当他得知省、市政府提出“以江为轴、跨江发展”的战略决策时,他立即意识到机会来了。浦口地区现有50多万人,商圈辐射100多万人,他们的购买力不可忽视,尤其是“大笔头”支出的购买,主要依赖于南京主城区的商贸中心。要留住江北人,使其乐于放弃“进城”购买,必须要有商业中心具备像南京大型商场一样的购物待遇享受。初步把脉浦口之后,蔡鸿友很快作出决定,建设“金浦广场”,打造江北第一商场,使浦口商贸提档升级,做出浦口商贸业的品牌。于是,蔡鸿友很快向浦口区政府提交了“金浦广场”开发计划书。“整个谈判历时半年多,就在我们谈判的过程中,市政府对江北开始进行区划调整。我当时兴奋啊,越发肯定了自己的决策。”然而,政策调整的信息很快被其他开发商“嗅”到,竞争的激烈加剧引发地价飙升。“眼睁睁地看着涨,先是谈的50万,后来60万、70万,最后涨到80万/亩。我一想这样下去不行,于是在2003年1月8日,就果断要求区政府以80万/亩对该块土地实行挂牌,最后,以3700多万的价格拿到了这块地。”蔡鸿友说起这段历史时,掩饰不住由衷的兴奋。当初的3700万是他自己拿出来的,可根据金浦广场的设计和预期投资,需要将近2个亿的资金。钱从哪里来?蔡鸿友以刚拿到的地作抵押,从银行贷出2000万,剩余的资金他选择了民间融资。他豪放果断的气质和热情、坦荡的优良品质,使得他在朋友和家乡之间赢得了好口碑。1999年南京温州商会成立时,他作为发起人之一,被在宁的温州人一致推选为商会的副会长兼发展部部长。2005年9月又当选商会秘书长。这样的社会基础,顺利地帮助蔡鸿友完成整个融资,并在几个月内返还了银行的贷款。至此,有了今天的金浦广场。

  力挽狂澜

(责任编辑:admin)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
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