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老百姓依然会选择把家电卖到二手市场 回收来的电冰箱压缩机里竟被偷梁换柱,换成了砖头 无害化处理后分门别类存放的电子回收物 本报记者 赵伟摄影报道 尽管家电以旧换新政策试点实施几个月来,拉动消费成效明显,但以旧换新产业链其实暗藏隐患——记者采访发现,一些回收和拆解环节实际上是在“赔本赚吆喝”。 在“以旧换新”政策实施中,一个重要环节就是废旧家电回收后的无害化处理。北京市家电“以旧换新”启动以来,共有15家销售企业和16家回收企业中标,而家电拆解企业只有华星集团环保产业发展有限公司。现在该公司每月收上来的家电以万数计算,缺少货源这一制约企业发展的难题迎刃而解,可企业负责人却高兴不起来。“现在旧家电回收参考价太高,企业是拆一台、赔一台,根本无利可图。”据企业自己的估算,按北京市现在的回收参考价,企业每拆解一台电器,平均要亏40余元,这还没算17%的增值税。 同时,在以旧换新过程中,政府部门制定的收旧价格虽然比二手市场的价格低,但因为购买新电器可获得新品售价10%的补贴,一些有购买新电器需求的消费者,还是会选择将旧电器卖给中标回收企业。 但是“偷梁换柱”更改回收旧家电品类的现象,使卖场工作人员把顾客交售的可以再使用的旧电器扣留后再高价转卖到二手市场。接着再低价寻找其他旧电器充数,从中赚取差价。 《中国产经新闻》记者从华星环保公司相关负责人处了解到,此前发现有交付拆解的旧电器主要部件被偷换等问题,这一事情主要出现在旧家电被收旧后至交付拆解前这段时间被做了手脚。更甚者会把电器上值钱的东西拆下,如冰箱的压塑机里的铜线取出换成同重的砖头,来谋取更多的价值。 据该公司负责人介绍,出于设备限制,他们获得的附加值只是拆解过程中产生的塑料、铜、铝等。一些有害材料的处理还得通过交纳一定费用,交给下游企业进行无害化处理,有时拆解后产生的价值还不及处理成本。因此,以往国内家电企业很少愿意“包揽”旧家电回收处理。此次公司参与投标,也是希望借助“以旧换新”政策,推动出台相关家电拆解扶持措施,促进废旧家电的无害化处理。 回收企业反映,亏本的另一个原因是参加以旧换新活动的家电处置方式单一——必须送到指定拆解企业强制报废。一家回收企业的负责人告诉记者:“我们回收来的旧家电只能卖给指定拆解企业,根本赚不到差价,国家补贴又不够负担回收费用。照现在的政策我们只有赔本。” 一位拆解企业相关负责人认为,现在回收参考价过高,不仅眼下企业亏本,长期看还不利于废弃电子产品的环保处置。“多数老百姓并不知道我们是在做赔钱的买卖,这会让他们误以为送来报废的家电就值这么多钱。以后没有换新补贴了,我们再按市场情况调整回收价,老百姓就更不愿意把废旧家电送到我们这种正规企业了。” 看来,要想不让企业“赔钱赚吆喝”,家电以旧换新尚须完善诸多环节。 (本文来源:中国产经新闻报 )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