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李攀介绍,三洋品牌在东南亚的使用将渐渐淡化,直至用海尔品牌完全替代;卡萨帝全球使用,AQUA将主要在日本使用;海尔为中高端品牌,全球使用。斐雪派克的品牌用意便十分明显,主要用来填补海尔在欧美、澳洲及大洋洲等发达国家市场的品牌空缺。 从自力更生到借船出海 · 海尔全球化伊始,像斐雪派克这样的公司,并不会成为海尔的目标。但在全球化尝试多年之后,海尔出手收购斐雪派克,与其全球化路径的转向有关。 1990年,以海尔第一次将冰箱出口到德国市场为标志,海尔开始全球化已22年。22年来,这家中国的家电冠军公司以自主品牌开拓海外市场的战略始终未变,但道路几经曲折。 1998年,海尔宣布公司进入“国际化战略”时代,目标锁定在五年内做到全球500强。与其他家电企业为发达国家家电企业做产品代工不同,海尔选择先进入国外最讲究、最挑剔的市场,占领制高点,然后顺势而下进入其他市场。1999年,海尔在美国设立工厂。 “这是由它的企业基因所决定的。”罗兰贝格管理咨询公司全球合伙人和大中华区副总裁丁杰说,海尔在中国市场太成功了,因此在经营方式和经营理念上形成了定势思维。 奥维咨询(AVC)白色家电中心总监韩昱认为,海尔一直在追求品牌溢价,这种战略让海尔尝到不少甜头,因为家电制造的毛利通常在5%-10%,拥有品牌溢价则可把毛利提高到25%左右。 海尔的海外战略便与此一脉相承。张瑞敏甚至在2002年花了1400万美元买下曼哈顿的一座标志性建筑当作海尔美国总部,理由之一是:“每天能有10万辆汽车上上下下见证这家公司。” 海尔在海外从未停止对品牌的追逐,在美国设厂的原因,除了希望产品的设计和生产紧邻市场,更想给自己的产品贴上“美国制造”的标签。 海尔希望有更多的海外工厂。2001年,海尔迈出了海外收购的第一步,用700万美元买下意大利迈尼盖蒂公司下属的一家老旧的冰箱制造厂,但这次收购针对的只是制造能力和一些上游零部件的采购,不包括品牌的使用权。 张瑞敏当年的解释是:“收购一个区域性名牌,对海尔来说会节省一点力气,但是最终导致的结果是什么?那就是海尔所有的收购费用中基本上都是无形资产,最后,海尔还是在替别人做品牌。还不如买个又老又旧、别人不知道的工厂(来生产自己的品牌)。” 可见,海尔当时仍坚持海尔品牌打世界。2002年,海尔迈出了海外合作的第二步。海尔与三洋在日本成立了合资公司三洋海尔株式会社,利用三洋电机的渠道销售海尔的家电产品。 这次合资提升了海尔的技术能力,但在日本家电制造巨头的竞争压力下,缺少足够品牌影响的三洋海尔连年亏损,于2007年被迫解散。 海尔还曾在东京设立研发中心,员工全部为本土研发人员,并成功研发了一些新产品。同样因为品牌影响力不足,这些新品在投放市场之后收效甚微。 经此二役,海尔认识到,单纯的制造能力或技术都不足以帮助自己在海外打响品牌,更有效的方法应该是直接收购强势品牌。 2004年,海尔收入额突破千亿,成为中国第一个千亿规模的家电品牌。第二年,海尔报价12.8亿美元收购美国第三大家电企业美泰克,此后又传出有意收购GE的白电部门,但都以退出而告终。 李攀说,不购美泰克和GE绝不是价钱因素,而是战略契合度不够。他强调:“能用钱解决的问题都不是问题。” 彼时,海尔对品牌的诉求已经十分坚定,但惠而浦和GE都无法让海尔获得长期品牌使用权。2005年,张瑞敏宣布海尔进入全球化品牌战略阶段,即从“以中国为基地向全世界辐射”转向“在当地市场形成自己的品牌”。 也正是从那时起,与格力、美的相比,海尔表现出了更加不同的全球化路径。美的2010年和2011年曾对开利公司在埃及和拉美的空调业务做过收购,但仅限于工厂和渠道,不包括品牌。格力则只有在全球自建工厂的计划。 美的和格力的商业模式是,通过建立全产业链的规模成本优势获得利润,海尔则是通过高品牌溢价,这一模式看上去更为轻盈。 海尔在品牌上始终坚持,但具体做法却在修正。2005年后,海尔变得更务实。收购别人的品牌,成为海尔全球化品牌战略的重要路径。在中国品牌溢价普遍较低的情况下,这还是一条捷径。 2011年对三洋电机白电业务的收购,除了觊觎其工厂,便是其品牌使用权(三洋和AQUA)。利用其他品牌来帮助打造海尔自主品牌,这是海尔国际化思路上的一次标志性转变。 收购斐雪派克深化了这一转变,一个完全与海尔“无关”的品牌将主导海尔在欧美的品牌市场。海尔的全球化战略显示出少有的开放精神。 这与中国另外几家公司对海外品牌的收购(如联想收购IBM[微博]的PC业务、吉利收购沃尔沃乘用车)逻辑相同——摆脱低端制造者角色,向品牌和服务这些价值链的高端部分转移。 李攀认为,海尔全球化战略的最终目标从未改变,那就是“创牌”。他表示,海尔会把握住任何可能的收购机会,收购目标则将针对比较高端的品牌,尤其是于灶具等嵌入式家电方面在当地有竞争力的品牌。海尔未来的任务,就是找到更多的斐雪派克。 还不到下结论的时候 据海尔介绍,他们今年在美国收入可达到6亿美元左右,占美家电市场总份额1.5%。空调市场占有率为16%,共销售140万台;欧洲家电市场总体占有率不足2%。在美国、欧洲,海尔均已取得盈利,但盈利水平仍弱于国内。 从结果倒推,海尔的全球化路径并非权威感十足。 “海尔跨一步就完成的路子,我们要分成三步走。”美的公司一位高层人士告诉《财经》记者。他认为,在海外进行绿地投资、建立本地的产销、然后建立自己的品牌,是一个非常痛苦和漫长的过程。因此美的想先通过产品走出去,再逐步实现品牌走出去。 格力电器副总裁望靖东表示,格力通过代工,在渠道商的层面解决了对格力的信任问题,但在消费者层面没有完全解决,所以格力现在还没有用自主品牌走出去。格力的步骤是,先打通渠道商,再打通消费者;先从低端产品自主走出去,逐步向高端过渡;先在巴西设厂,占据南美,再向美国、欧洲过渡。 “为什么不去并购?因为国际化最关键的环节不是并购,而是整合。如果并购之后不能有效整合,最终会尝到苦果。” 望靖东说。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