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椅:坐具,亦称“交床”、“胡床”,是古时一种可折叠的圈背扶手椅。宋代陶毂《清异录》中有这样一段记载:“胡床施转开以交足,穿便条以容坐,转缩须臾,重不数斤,时称逍遥座。”交椅,原是古代北方少数民族折叠坐具,叫胡床,亦称“交床”、“交椅”、“绳床”。其特点是可以折叠,便于携带。这种椅子的结构上很像马扎,摆放时,采用方框形结构制成的椅腿,沿一个铁轴拉开,呈交叉状而得名。交椅有圆弧形的靠背及扶手,从高到低一顺而下,坐靠时可使人的臂膀都倚着圈形的扶手,十分舒服;座面是软屉,椅腿可以折叠,下面有放脚的踏床。交椅在南宋时就已经制作相当完善。交椅在元明时仍然流行。使用时,交椅摆成八字方位,宾主对坐;也可在大堂正中放一把交椅,左右两侧摆放一至数把交椅。到清代中期,由于其他椅子的流行,这种可折叠的交椅便不再流行。交椅的圆弧形的靠背及扶手,对木材的纹理选用要求很高,讲究者是三拼(即用三条弧形的木,用楔钉榫连成的),一般为五拼。
太师椅:是形体庞大、做工精细、设在厅堂上的扶手椅的通称。清代以后多指大型圈椅式交椅。
明式南官帽椅
六方椅:椅子的变体做法,往往将座位的前缘加长后做成六角形椅面,故相应地设有六足,扶手前端也不出挑。北方称六方椅,江南一带称之为六角椅。
独座:清代园林和大户人家厅堂上使用的扶手椅。其形体浮重,尺寸较大,有气魄,并常雕刻云纹、灵芝纹等,一般靠背中央还嵌有圆形云石,是江南地区别具一格的坐椅。
宝座:宫廷大殿上供皇帝使用的扶手椅,一般都施以云龙彩凤等繁复的雕刻纹样,髹涂金漆,极度富丽华贵。北京故宫太和殿中央,在约两米高的七阶木台上安放着一把镂空金漆雕龙扶手椅,即称“宝座”。
以上是几种常见古典椅。除此之外还有围椅、轿椅、仙椅、大椅、暖椅、炕椅、文椅、禅椅、睡翁椅、花篮椅等等,有十余大类,近百个品种。
靠背椅 只有靠背,没有扶手的椅子都叫靠背椅。靠背由一根“搭脑”两侧两根立材和居中的靠背板组成,其中有种椅面较窄,背柱两根,中间为背板,上承两端挑出的桥行横梁,形似南方悬挂灯盏的灯架,称“灯挂椅”: “搭脑”不出头的靠背椅,称“一统碑”椅:而已直棂作靠背的,称“梳背”椅。有的通体光素无饰,有的在背心雕一组简单图案,可与几案组合使用。因无扶手,左右无碍,体积较小,轻便适用,是古代最流行的椅式之一。特点是轻巧灵活,使用方便。
梳背椅 椅子的后背部分用圆梗均匀排列的一种靠背椅。与笔梗椅的差别是满排而不设虚背部分。平直的圆材搭脑,两端以闷榫角与圆材后腿上截相交,后腿上截穿过六角形椅盘成为后足,一木连做。二根圆材横枨两端做肩纳入后腿上截,一根靠近搭脑,另一根安于椅盘上方,将椅背分格成两段;上部安两枚套环卡子花,下部为十根直棂。扶手造法与椅背相似,后端以榫卯和后腿上截连结,前端以闷榫角连接鹅脖,鹅脖穿过椅盘成为腿足。扶手下安一枚套环卡子花与六根直棂。椅盘六根边框攒边格角,内缘踩边打眼造软屉,现用旧席是更替品。椅盘下有二根穿带,两边各再装二根短穿带加强支承。座面下安一直柞,齐头碰椅盘下,加一罗锅枨出榫纳入腿足,中安二根矮老,构成牙子。腿足间施圆材管脚枨,下加罗锅枨形牙子。 灯挂椅 灯挂椅是靠背椅的一种款式,其搭脑两端挑出,因其造型好似南方挂在灶壁上用以承托油灯灯盏的竹制灯挂而得名。灯挂椅是明代最为普及的椅子样式。明代灯挂椅的基本特点是:圆腿居多,搭脑向两侧挑出,整体简洁,只做局部装饰。有的在背板上嵌一小块玉,或者嵌石、嵌木,或者雕一简练的图案。座面下大都用牙条或券口予以装饰。四边的枨子有单枨有双枨,有的用“步步高”式(即前枨低,两侧枨次之,后枨最高),落地枨下一般都用牙条。两后腿有侧脚和收分。明代灯挂椅的造型整体感觉是挺拔向上,简洁清秀,这是明代家居造型的特点,可以说是明代家具的代表作。
笔梗椅 笔梗椅是将靠背椅的靠背背板转换成若干根圆梗排列而成。明式家具中多见的是梳背椅。故也有把笔梗椅误称梳背椅的。 玫瑰椅 玫瑰椅的基本造型是:椅背较低、背高 度与扶手高度,相差无几。扶手、靠背与腿子,圆棍形居多。靠背无侧脚,直立 于座面。玫瑰椅的座部以上部分,独自特色,以秀美著称。靠背上,大都有装饰 ,或用券口牙子,或用雕花板。在座面之上,大都设横枨,横枨中间或取矮老支 撑、或取卡子花支撑、起到打破低矮靠背的沉闷感。明代玫瑰椅,多为圆腿。方腿 圆的玫瑰椅,多为清代作品。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