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手椅椅子下部是一个有束腰的杌凳,上部为屏风式靠背和扶手;靠背、扶手、座面均相互垂直,上下两部分用走马楔相连接。在使用中,常见成对椅子中置茶几,摆放于大厅两侧。在民居中,常置于堂屋当中的方桌两旁。清式扶手椅往往是不轻易挪动的固定性陈设,适合于宾主礼节性会见,正襟危坐
交椅 是马扎的发展,也可以说是带靠背的马扎。在宋代和元代,有直背交椅,也有圈背交椅。可是到了明代,直背交椅就比较少见,只留下圈背的一种了。所以也就将圈背的交椅,直接呼为交椅了。交椅的椅圈,由三节或五节榫接而成。整个椅圈也是一条流畅自如的曲线。座面有皮制与绳编之分,背板有光洁与雕嵌之别。靠背之下,依然是八根棍交结而成。可以折叠,便于交游或野外露天使用。古时行军、作战,或郊游,多携交椅。见于画作和文字记载是很多的。因为可以折叠,必有许多交叉的关节,凡是交关之处,多用金属件。不仅坚固,更增光彩。有的在背板两侧、扶手、或腿子上,施以牙子装饰 圈椅 圈椅,俗称罗圈椅,就是言其后背搭脑与扶手,是由一条流畅的曲线组成。 这条曲线圆滑、流畅似罗圈,它的椅背搭脑,与元代的圈交椅很相似,一条曲线顺 势滑至前方,形成两只扶手。扶手两端或出头向外翻卷,或者不出头、直接与鹅脖 相接而下,成为一个整体。
宝座 宝座在椅子里算是个头儿最大的一类,制作宝座时,座面以下部分通常会采用床榻的做法,多用弯曲转折的腿脚形式,目的是为了突出其稳重大方的特点。宝座在古代家具中属于重器,与其他椅子不同,宝座很少成对使用,大都单独陈设。在制作上也极为严格,无论是在选材、造型、装饰乃至整个制作过程中都是如此。宝座会不计成本地使用最高等级的木料加以制作,比如号称寸檀寸金的小叶紫檀木,这种置于水中而不浮的木料分量极重,制成的宝座重量也就非同一般。 屏背椅就是指将靠背做成屏风式样的椅具,屏背椅也有扶手椅的,而侧角屏背椅则无扶手,它只在背板下端与椅面相交处置站牙花板衔接,“站牙花板”,江南一带俗称“侧角”,这类椅子的靠背通常是低形背,屏背常镶嵌云石、瓷板与瘿木等,椅座位长方形,形如太师椅,下置踏枨,有束腰,明式为内翻马蹄足,而清式则多直足
太师椅
太师椅最能体现清代家具的造型特点,它体态宽大,靠背与扶手连成一片,形成一个三扇、五扇或者是多扇的围屏。太师椅是唯一用官职来命名的椅子,它最早使用于宋代,最初的形式是一种类似于交椅的椅具。到了清代,太师椅变成了一种扶手椅的专称,而且在人们的生活中占据了主要的地位。
禅椅 其盘大,宽,可容跏跌坐,故名之曰禅椅。椅盘下安罗锅枨加矮老,足底用步步高赶枨。从古代家具发展演变来看,禅椅恰好处在宋代流行的靠背扶手三面平齐的大椅和明代流行的玫瑰椅之间。一:禅椅形体硕大,这是为了适合生活需要而出现的变化。二:禅椅用料单细。靠背扶手均与椅盘垂直相交。三:禅椅的扶手稍稍下降,至玫瑰椅而再度下降。四:禅椅靠背扶手之内都任其空敞,不佳饰件。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