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前,义乌照旧浙江中部一个贫穷的农业小县,人多地少,资源缺少。这里的人自古就有做买卖的风俗,“鸡毛换糖”是义乌货郎们传统的营生本领。农闲时,义乌货郎们便摇起拨浪鼓,收购二手机器,挑着装满敲糖的箩筐,行走在浙江及其周边省份的城乡调换鸡毛和牙膏皮等废品,回家后再把换来的鸡毛看成农田的肥料,或制成掸子卖给供销社,牙膏皮等则卖给废品接纳站。改良开放后,商品经济在我国一些处所慢慢解冻,手工成品、农产物摆上了集市,然而远程销售、摆地摊做小买卖仍被看成谋利倒把举动加以冲击。此时,一些义乌人开始不满意仅仅靠“鸡毛换糖”办理生存题目,惶惶不安地做起了销售日用小商品的买卖。1980年,有5个后世的义乌妇女冯爱倩开始了艰苦的从商之路,在县城鬼鬼祟祟地摆起地摊。1982年5月的一天,货品屡屡被充公的冯爱倩鼓足勇气站在了义乌县委门前,来跟新来的县委书记谢高华讨说法。县委书记谢高华与平凡农妇冯爱倩的争论举办了一个下战书。最后,谢高华汇报冯爱倩:你归去摆摊吧,我汇报有关部分不查你们。1982年8月,义乌县委、县当局在颠末观测研究和重复接头后,毅然作出一个斗胆决定:应承农夫做买卖、应承从事远程贩运、应承开放城乡市场、应承多渠道竞争。随即,简略的义乌第一代小商品市场降生了。1984年,回收二手家电,义乌县委、县当局明晰提出“兴商建县”成长计谋。从此的20多年间,义乌小商品市场数次易址、扩建,慢慢转变晋升为当代化、国际化的商贸城,成长玉成国性小商品畅通中心和国际性小商品采购基地。2005年,义乌市场被连系国、天下银行、摩根士丹利银行评为“环球最大的日用商品批发市场”,义乌成为一座名副着实的“天下超市”。2006年10月,由国度商务部主持体例的“义乌·中国小商品指数”开始按期向环球宣布,成为环球日用斲丧品出产商业价值变换的“风向标”和“晴雨表”。 (责任编辑:admin) |